水滴筹又出事了,这一次是他们自家员工。
在梨视频拍客的卧底视频中,自称“志愿者”的水滴筹地推员在整个医院“地毯式扫楼”,引导每个病房的病人发起筹款。
众筹平台的线下服务本来无可厚非,去帮助那些不会使用互联网的病人,教他们筹钱治病。
可在这次卧底暗访中,却发现这些地推员以“志愿者”的名义,做出来一些令人寒心的事——
不审核财产状况、随意填写募捐金额、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还准备了一套令人动心的地推话术,这一切都是为了快速完成他们的“业务目标”。
水滴筹倒是快速地对此进行了回应,平台将责任全部归在“部分地区个别线下人员”的违规上,使用大段文字为其本身的“层层审核机制”开脱责任。
视频报道中提到的部分地区个别线下人员的违规现象,严重违反了水滴公司价值观、准则及相关规定,调查清楚后我们将给以严惩。……线下服务团队在申请发起前的服务仅仅是层层审核机制中的一环。
我们来看看,在这“层层审核机制”下,我们的温暖又送去了何方?
一、三问众筹审核机制
第一个问题,谁有资格申请众筹?
地推员:有一套房子可以发(筹款),车子30万以上的,你就要问一下什么时候买的。
在朋友圈看到各种筹款故事,我们选择捐款,这是本能生出的一种同情心。
如果不是真的走投无路,应该也不会发起众筹吧?
如果不是真的迫不得已,谁会选择这种不体面的方式求救呢?
可是我们却发现,捐款对象的经济条件,有可能比我们更好。就像今年5月德云社相声演员搞众筹,结果新闻曝出来他家有房有车。
有房有车还可以申请贫困户,背靠德云社还需要众筹,这就令人十分气愤了,平台难道没有审核患者及家庭财产情况吗?
平台并没有要求填写家庭财产情况,也声称无法在众筹前获取,这无疑是对“有钱人”发起众筹的默许。生活不易,我们的钱也是一点一滴攒的,凭什么要给有钱人捐钱?!
第二个问题,筹款金额要写多少?
地推员为病人随口估算筹款金额“5万元”。
按常理说,患者治病需要多少钱,医院的医生一般都会给出一个大概的数字,筹款金额就应该写这个数字。
可在视频中,病人家属还在犹豫要报多少钱合适,结果地推员未向医院核实,就随口报出一个数。
人都是会为自己考虑的,既然不确定最终能不能筹到目标金额,那不如报高一点,能筹到的钱越多越好。
反正众筹平台的筹款金额并不通过医生的核算,也不通过平台的审核,能写多高就写多高。
这样一来,筹款金额和实际医疗费用的差值,就存在着不为人所知的利益空间。听过因病致贫,却没想到有人可以因病致富?!
第三个问题,筹款所得钱的去向会不会调查?
地推员直截了当地说:“这个不会调查。”
我们以前捐款到大型的公益慈善机构,善款的去向都要一五一十地向社会公布,不然我们怎么知道这笔钱是不是被机构克扣贪污掉,有没有到达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手里。
同样,我们在众筹平台上捐的钱,在众筹项目结束后也应该跟踪下后续使用情况——这笔钱是真的拿去治病了,还是拿去做些别的事?
这不是不可能,别把世界想得太美好。既然地推员说平台不会调查善款去向,就一定会有心术不正的人密谋诈捐,这就形成了众筹行业里的黑色产业链。
针对善款去向的调查,应当算是审核机制的最后一道防线,可是众筹平台却任由不法分子肆虐。
三问众筹审核机制后,我们会发现,以水滴筹为代表的众筹平台,把审核系统做得像大孔筛子一样,什么都筛不掉。
我们捐的钱,有可能捐给有钱人,还可以成就一个有钱人。
这怎么可以?这不是辜负我们捐款人的信任吗?
我们都纷纷指责众筹平台审核不力,呼吁平台健全完善审核机制,规范个人求助行为。
可是,互联网精英们在众筹行业都已经深耕了好几年,审核漏洞迟迟都未改善,这到底是技术没办法实现,还是没有钱没有人去做?
无论是利用大数据高端技术,还是直接线下安排专人调查、向医院核实再披露,要完善审核机制都绝非难事;再说众筹平台动辄融资数亿,也不缺钱。
要填补审核机制的漏洞,不是众筹平台做不到,而是它们不想做。
二、审核漏洞背后是增长野心
你有没有想过,众筹平台如何盈利?
以前平台还会收取2%的手续费,如今早已实行零手续费。
不收用户一分钱,自己还要倒贴用户提现时微信收取的手续费,不盈利的话公司要亏空?
既然每一单都要亏钱,为什么要雇那么多地推人员跑到一家家医院“地毯式扫楼”,还要给他们设置每月行善KPI?
众筹平台是傻吗,那么多资本赞助商都傻吗,越亏钱的事越要大力支持?
视频中的地推人员给出了答案:
比如有个患者患癌症
四五千个人给他捐款捐了20来万
给他捐款的时候
我们会给他推送一个癌症保险
他给癌症患者刚捐完款
这个时候 他购买癌症保险的几率是比较高的
众筹平台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噢,原来卖的是推销保险的药——
在众筹过程中,将捐助者引流到保险业务中去。
众筹亏钱,可是卖保险能赚钱啊!
利用捐款的瞬间场景,带来极高的保险转化率,这一招高,实在是高!
看来,众筹平台不想“严进严出”,也是利益使然。
和能够带来保险订单的地推相比,审核筹款信息和跟踪筹款用途既耗时又耗力,最重要的是,没有带来任何经济收益。
另外,平台担心,如果在平台上审核需要层层验证,缓慢而繁琐,用户觉得麻烦或者利益驱使,就会前往其他平台发起,丢掉一个用户就有可能损失成百上千的流量。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谁得到了流量,谁就占据了市场。
各大众筹平台拥有数以千计的地推团队,他们一个医院一个医院,一个病房一个病房地“扫荡”,像寻觅宝藏一样,疯狂地寻找那些得了大病的家庭。
每月最少得开发35个患者完成求助,打不成淘汰,末尾淘汰制。
这年代,连行善也有了KPI。
为了完成KPI,不仔细核实受助者情况,随意填写筹款金额,套模板写故事、不监管筹款去向,这些都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要用最快的效率,最大化占领市场——滴滴、美团、共享单车……当年也是这么做的。
众筹平台的初心,本是帮助更多困境中的大病家庭走出困境、看到希望,可狂奔的公司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流量的争夺让他们争红了双眼,好胜心盖过了初心。
钱倒是赚得轻松了,只是当众筹变味,当善心错付,原本的一切都将失去它的意义。
三、写在最后
龙应台说,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的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当今社会本身频频爆发信任危机,各式各样的诈骗、诈捐一次次刷新我们的底线,人们的信任和爱心已经变成稀缺之物。
没有人愿意在一个坑里摔两次,这次捐了被骗,下次就真的不会再捐了。
大家渐渐地都不相信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当众筹平台持续审查不利,不只是对公司声誉的永久性损害,更是在透支整个社会的信用和爱心。
别把公益当成利益来消费,我们的爱心,需要被呵护。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