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0时,也就是昨晚12点,昆仑健康保2.0就会上线风控系统,这意味着在投保前,保险公司就会对我们进行一轮风险排查,内容包括投保、承保、理赔、医疗信息、个人行为等,来确定是否具备投保资格。
学姐觉得有必要聊一聊这个主题:在风控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大环境下,我们买保险是不是越来越难了?
一、保险大数据风控的背景
今年重疾险的竞争异常血腥,地板价一次次被刷新,后知后觉的保险公司发现拼得太过火,需要挽回一些利益,价格是没办法调整了,那就从投保门槛下手——
于是,这两个月越来越多保险产品修改健康告知,收紧了尺度;有些产品开始捆绑身故责任,有些产品开始取消宽松的核保政策,种种迹象都在告诉我们,保险公司开始有意识抬高投保门槛了。
最近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被拒保,有些朋友明明身体挺健康,也符合健康告知,投保的时候却莫名其妙被拒保了,页面出现下面这样的提示:
朋友一直试到第5款产品,才终于投保成功,事后她来问学姐,才知道是大数据风控在作祟。
其实我们对「大数据风控」并不陌生,只是没想到它与保险核保联系了起来。
我们生活在互联网世界里,每一个行为都会留下印记,比如像学姐这种经常在网上搜「重疾」、「带病投保」、「健康异常」这些词,被大数据收集后也许就会被判断为带病体,无法通过核保,所幸学姐早已配好保险。
这个其实有点像我们向银行申请信用卡,银行会对我们信用情况进行分析,有固定资产的额度会高一些,负资产或者无收入人群可能就拿不到卡。
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据来进行风控,也是同样的道理。
通过收集投保人的健康状况、职业类别、个人行为、财务状况等信息,按标准得出一个评分,一旦不及格,就会被拒之门外。
保险公司本身就是通过良好的风控来盈利,对被保人的画像越精准,就越能识别出带病或骗保人群。
学姐觉得,目前通过「有限告知」的健康询问方式,倒给了更多健康异常的人投保的机会。
毕竟每份健康告知问卷就这么几个问题,不可能穷尽所有疾病异常情况,只要在有限告知的情况下,不问不答,符合条件就可以买。
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我们的个人信息能被保险公司主动抓取,很可能出现不符合保险公司风险模型的情况,看似身体健康,也可能被拒保。
二、保险公司如何监视我们?
以前看一些拒赔案例的时候,总是有人说保险公司就是骗钱的:
「投保之前不花功夫筛查,就顾着卖,到出险的时候恨不得10年前的感冒发烧都挖出来。」
为什么保险公司早不调查,非要到理赔才查?
学姐在《听我的,保险公司有一万种方法查询你的病史!》提到,每天投保的人太多,如果保险公司一个个去查,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
你以为保险公司不想查啊?!
据国家保险监督官协会测算,全球每年约有20-30%的保险赔款涉嫌欺诈,这对保险公司来说是多大一笔收入损失!
而现在,有了大数据风控这一高科技手段,保险公司就能主动筛选客户,变硬气了许多——「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我要查你的健康数据,看看你是否以前在肿瘤、心血管科室就诊过,有没有高额的医疗费用;
我要查你的就医行为,看看你就诊疾病是否涉及健康告知与核保规则;
我要查你的经济征信,看看你的信用卡、贷款、支付宝花呗是否逾期未还;
我要查你的理赔记录,看看你是否以前申请过保险理赔;
我要查你的互联网行为,看看你是否在网上搜索过骗保、带病投保、治疗某种疾病等关键词;
我甚至还要查你的交通违章行为,看看你是否有过酒驾、超速行驶、违章停车等记录。
看到这些,大家一定很慌很纳闷,保险公司都是魔鬼吗,我们的这些信息他们怎么都能查到?谁提供了这些数据?
大家一定想不到,其中一些数据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隐私保护,主动留下的痕迹。
学姐整理了以下3个主要信息来源:
① 保险公司信息互通
保险行业是一个和风险对赌的行业,各公司间会互通高危信息,以求共赢。
如果有人在某家保险公司一下子投保了多份意外险,或者曾经有过骗保嫌疑,他的信息一定很快会被其他保险公司知道。
② 互联网痕迹
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是要付出代价的,一定会牺牲部分个人隐私。
你不提供家庭住址,怎么收取外卖和快递?
你不上传自己的图片,怎么进行实名认证?
你不打开GPS,怎么打网约车到达目的地?
许多APP都需要手机号来注册,而手机号是实名制的。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我们输入、浏览等一举一动都被默默地记录着,记录越多,对你的画像就越精准。
③ 保险反欺诈系统
我们平时用得最多的APP是哪两个?
一定是微信和支付宝。
用得最多,就意味着留下的数据最多。
当腾讯和阿里开始开发保险反欺诈系统,你怕吗?
以腾讯云为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关系图谱分析等技术手段,系统能分析业务中存在的欺诈风险,并将其拦截,如下图所示:
这个流程完全由机器完成,用户提交投保信息后,先交由机器审核,没问题就进行到下一步,风险过高就被直接拦截。
三、我们该怎么办?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高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各大保险公司的风控手段一定会越来越先进。
风控来势汹汹,我们该怎么应对?
尽早投保
大部分人喜欢拖延,买保险也总是说「再等等」。
工作拖延最多被上司批评,买保险拖延,面临的可能就是损失和风险了。
再等等,身体毛病一定越来越多,越难通过核保;
买不到保险,意味着接下来的时间里财务状况都要「裸奔」。
如实告知
大数据风控拦截的,是不如实告知或骗保风险较高的客户。
保险公司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风控系统,在核保阶段设置一道坎,在核赔阶段设置一道更高的坎。
千万别存有侥幸心理,到时候不仅得不到理赔,万一列入保险公司的黑名单,有可能就永远失去买保险的资格了。
被误伤,可换家公司再投
目前进入风控系统的产品还不多,风控模型也不是完全成熟,所以有可能出现「误伤」,也许自己真的没什么问题,却莫名其妙被拦截了,可以直接换一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投保。
还有另一个办法,你可以向提出保险公司提出申诉,不过学姐不建议你这么做,因为申诉步骤多、花费时间长,太折腾人了。
另外,风控拦截和智能核保类似,不会留下拒保记录而影响我们购买其他保险,但一旦申请正式核保,就有可能被延期、加费、除外、甚至拒保,这些都将留下记录,影响我们下一次投保。
保护自己的信用
「征信」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个冷门词,但在大数据时代,一个人的信用是否良好,将影响个人未来的经济活动,在这里,就会影响你核保能否通过。
学姐为大家罗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征信要点:
信用卡、花呗按时还;
不拖欠水电、燃起费;
不要频繁申请信用卡;
也别没事就去查征信……
四、写在最后
大数据风控来临,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买保险越来越难?
没错,这的确是对我们最直接的影响,我们的「黑历史」越来越难以隐藏,核保博弈的空间被逐渐压缩。
所以学姐目前给出最好的建议就是,尽快投保,趁着大部分产品还未进入大数据风控系统,趁着还能买到像健康保2.0这样优秀的产品。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紧张,毕竟如果核保太严格,导致太多人都投不了保,保单数大量减少,也不是保险公司所期待的。
从长远来看,大数据风控越来越成熟,减少了因骗保或带病投保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了核保核赔的人工调查成本,保险公司才有空间让利给消费者,才能把保费降下来。
归根结底,它还是造福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