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保险保障功能”?保险业应积极释放在金融支持方面的价值,充分发挥保险资金的跨周期资产配置和长周期价值防御优势。
一方面,通过多渠道有效对接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力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5月20日至22日,广东省出现今年强降水。根据广州市巨灾指数保险条款约定,本轮强降水成灾指数在27%以上,触发了赔付。5月22日下午,人保财险广州市分公司向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递交巨灾保险预付赔款书,按条款先行向成灾指数最高、受灾最严重的黄埔区、增城区政府分别预付赔款100万元,用于区内救灾救助和灾后重建等工作。
“保险业作为社会管理的辅助手段,正在积极参与城市风险管理与预防,推动创新城市运行管理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表示,城市风险管理,已成为今后我国城市治理的重中之重。作为保险业的人大代表,她今年就建议,探索将法定传染病流行风险纳入巨灾保险的保障范围。
抗疫专属理赔达4.39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城市风险管理者、自身健康管理者对风险保障更加关注。此前,融360维度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今后会增加重疾险、医疗险等保险产品消费。
风险保障是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正因如此,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每每提及“保险”,均强调“保障”二字。从2018年的“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到2019年的“增强保险业风险保障功能”,再到今年的“强化保险保障功能”,保障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表明国家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徐敬惠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这相当于在行业顶层设计层面再次明确‘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虽然回归保障本源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和主基调,但在疫情当下,‘强化’一词又增添了别样含义。”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8日,保险行业抗疫专属理赔累计19.71万件,累计赔付金额4.39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累计赔付2.91亿元,财产险公司累计赔付1.48亿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考验,保险业根据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风险,及时创新服务,强化理赔,让保险这把大伞能够覆盖更多人群、挡住更多风雨。比如,在疫情暴发之初,保险业扩大保险责任、延长保障期限、积极向医护疾控人员赠送保险;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保险业为复工复产复学面临的风险“量体裁衣”,为企业和个人解除后顾之忧。
“像我们这类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这个保险就是‘及时雨’,为我们的复工复产注入了强心剂。” 说这句话的是宁波宏特工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2月20日,宁波市出台《关于开展政策性小微企业复工防疫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推广符合企业需求、多样化的商业性复工防疫保险产品作为补充,满足企业多层次的保障需求。文件出台24小时内,中国太保签发了宁波首单小微企业政策性复工防疫保险,而宁波宏特工贸有限公司就是首批投保企业。
据了解,小微企业政策性复工防疫保险保费2000元,其中,政府补贴50%。无论是在本企业经营场所还是周边区域出现疫情,导致企业停工停产,按照3500元每天给予定额赔付,累计最高赔偿限额10万元,保险放大倍数达50倍。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