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相互宝的扣款日。
这一期互助,我被扣了4.86元。
不用看,你也一样,每个人都一样。
4.86元,这是相互宝上线以来最高的分摊金额了。
一看到这个数字,我就感觉网上肯定能吵翻天。我手贱地搜了搜,果然看到了各种吐槽。
有个网友晒出了19块多的扣款截图。但这19元是他全家4口人的分摊总额啊,平均每个人还是4.86元…
我问我太太,你觉得4.86元高不高。她说她没概念,她甚至不知道被扣费了。
我估计她只是不愿意去看她的支付宝账单而已,毕竟双十一,眼不见心不烦。
为什么相互宝的分摊额会涨到4.86元?以后还会涨吗?
声明一下,以下分析仅代表我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这是我编制的一张趋势图。
数据来自我的手工统计,遇到不确定的,我会找相互宝团队确认。
我统计了相互宝上线以来每期的分摊金额和参与人数,大概200多条数据。
趋势图里,蓝线是参与人数。
可以看出,相互宝参与人数稳步上涨,到了1个亿之后,没什么大的变动了。
黄线比较有意思,我多说几句。
黄线是相互宝每期的分摊金额,我们一段一段的看 刚开始,黄线几乎是横盘,没怎么涨。为什么? 因为相互宝有3个月的等待期,等待期内,只有因意外导致的全残或者昏迷,才能获得互助金。 即使过了等待期,互助报案开始增多,但从事发,到报案,再到理赔勘察,最终也需要时间。 所以,一直到2019年下半年,互助事件才开始逐步增多,分摊额也慢慢走上正轨。不仅如此,相互宝的线下调查没法进行,即使报案,相互宝也无法立刻处理,导致互助案件积压、减少,分摊金额也降到了一两块钱。
随着五六月疫情的缓解,相互宝的分摊金再次回升上来了。
7、8月之后,万物恢复,相互宝的分摊额就稳定在4-5元左右了。
既然相互宝属于大数法则,那相互宝的发生率,就可以参考咱们国家的重大疾病的发生率了。
重疾发生率和年龄有关,所以要先确定年龄。 去年参加过相互宝的媒体见面会,相互宝对外宣称,80后占31.5%,90后占28.2%,加起来大约是60%。有统计显示,互联网保险用户的平均年龄一般是32岁。相互宝的年龄,我认为应该低于这个数字,保守起见,我们就用32岁来计算。
重疾险呢,最近正好在改革(参考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最新的统计数据。
32岁,男性重疾发生率是万分之9.6,女性是万分之11.1。中国男女构成比例116.9比100。
1亿人群体里,1年里不幸罹患重疾的发病人数就是:
100,000,000*116.9/(116.9+100)*9.6/10,000+100,000,000*100/(116.9+100)*11.1/10,000=102916人
理论上来说,1亿个人,在1年内,患上28种重疾的人数大概是10万3千人。
相互宝迄今为止累计救助71239人,募集互助金103.02亿,相当于每个受助人获得的互助金金额,平均是144611元。
用10万3*144661,就能得出分摊总额了。
别急,这还不是准确的数字。
第一,相互宝的实际发生率要低于重疾表格里的发生率。而且从相互宝的实际运营数据来看,确实如此。
这里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
比如,相互宝人群比较下沉,有些疾病的检出率不高。这事儿不能细说,一细说,就有点内卷…
再比如,保险行业一直以代理人为主导,存在恶意引导投保,所以最后的发生率略高于真实客观世界。
再比如,行业协会在制定重疾发生率时,会加了一个安全垫。即,额外提高10~15%的发生率,用于应对突如其来的恶化,未雨绸缪。
总之,基于这些判断,我和几位精算朋友一致认为,相互宝的实际发生率要在重疾发生率基础上,减去20%。
即发病人数不是10万3,而是10万3*80%=82400人。
乘以人均互助金144661,得到的总额是11,920,066,400元,约119亿。
别急,相互宝还有8%的管理费,所以119亿*1.08,得到128亿7千万。
对应1亿人分摊,就是128元,除以24,就是5.33元。
再回顾相互宝最近几个月的分摊,8月以来相互宝每期分摊金基本稳定在4-5元以内。10月第二期4.86元,基本已经接近理论上限了。就算到了2021、2022年,平均每期的分摊金最多也就5元左右。
所以,相互宝的分摊金基本已经稳定了。
相互宝只保重疾,而且只赔1次,还有年龄限制。除此之外,死亡、中症、轻症、医疗费,都不包含。
而且它的保障额度,只有30万。
所以相互宝不可能满足我们的保障需求。商业保险依然是主菜。
之前在这篇文章里说过,相互宝其实是一场潜移默化的大众保障教育。原先完全不关注风险的用户,因为相互宝,认识到了保障的必要性。
这其实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进步,你说呢?
zlp相互宝蚂蚁保险 赞 (0)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