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天的一场虫灾让我国农业保险“漏洞百出”,也向我国保险制度发出警示。然而,不仅是农业保险,据中国保监会通报,2012年上半年保监会共接收保险消费者有效投诉案件6176件,同比大幅增长127.23%。
据报道,人保财险和中国人寿分别以683件和994件的投诉量成为产险与人身险公司遭到投诉最多的公司,其中中国人寿的整体数量最多。业内人士称,投诉件数的排名与各公司市场占有率有着较高的相关性。而在保险消费者投诉地区分布上,北京地区的保险消费者投诉最多。根据北京保监局此前公布的数据,2012年1月到6月,北京地区的产险公司共接到投诉403件,寿险公司共接到投诉534件,两者合计达937件。
保险评论员认为,保险消费投诉增多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当前保险服务存在瑕疵,引发消费者不满。比如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一种亲身体验,那就是保险公司业务员在拉保险时,服务态度非常好,主动上门,十分热情,但一旦消费者被说服,“签字画押”,业务员保费到手,则在服务上迅速“变脸”,消失得无影无踪。尤其是当消费者遇事报警理赔时,则面临“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场面,要索赔成功往往要说破嘴、跑断腿。
二是电话销售骚扰不断。据报道,电话销售扰民问题的快速增多、屡禁不止,成为2012年上半年保险消费者投诉的主要特点之一。2012年上半年,消费者投诉电话销售扰民问题223个,占投诉总量的3.3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15个。其中,涉及产险公司108个,占产险公司合同纠纷的4.62%;涉及人身险公司115个,占人身险公司合同纠纷的4.71%。仿佛只要沾上了保险,电话就成了各个保险公司“锁定”的目标,每到保险期限快到时,都会进入电话推销保险的高峰。
其实,保险消费投诉大幅增加,“根”在保险服务的理念、机制、模式不和谐,不对称,不到位,没有把保险消费者当作真正的“上帝”来看。保险公司总是先千方百计地拉保险完成保险业绩,达到了保费增长的目的,而今后消费者出险后的受理、定损、赔付等服务环节跟不上,甚至有的保险公司还推诿、扯皮,让保险消费者大失所望。舒心萍以为,我国保险服务的理念和模式理应多向发达国家学习,理应转变“老大”观念,不断提升服务状态。
保险消费者应理性配置资产 不宜片面追求短期收益
在经历了十余年两位数的高速发展后,2011年下半年开始,突然“遭遇”个位数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我国寿险业大呼 “冬天来了”。
一位业内保险专家称,从广义上讲,即便是具有纯保障功能的保险产品,例如意外险,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理财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保险消费者用很少的资金投入,获得高出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更高的风险保障。
购买保险产品,理性的消费者应首要考虑如何使自己拥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资产价值得到长期、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片面追求短期收益,进而对短期收益的涨跌波动产生恐慌。
一家中型寿险公司的高管表示,“希望保险消费者理性面对分红水平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下降,更加重视保险产品的长期价值,及风险保障功能”。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