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警惕“爱尔兰式泡沫” 但现在,中国的G D P增速也变得疲惫了。经济增长的本质含义是一个经济体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而中国的“产能过剩”让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颇为担忧。 “所谓过剩就是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大于消费需求。投资是要形成生产能力,多年的投资高速增长使我们各行各业中都充满过剩产能。”许小年直言,在过去几年中,财政开支,特别是追加的财政开支这部分,大部分都是投资。这不会刺激需求,只会给明天带来更多的过剩产能,使结构失衡更加扭曲。“现在看来,4万亿的刺激计划是今年各个行业产能过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是因为政策引起的进一步结构失衡。后来还再增发货币,它无法进入实体经济,它进入到楼市等资产市场,结果把楼价炒起来。” 于是,从几个月前开始,人们开始担忧,中国目前信贷的扩张似乎太快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3月份的报告中提到了中国金融部门的一些问题———信贷,也提到了中国需要采取措施确保银行不要参与可能导致中国经济不稳定的竞争。”爱尔兰共和国前总理约翰·布鲁顿坦言,爱尔兰也经历过类似的局面。 “爱尔兰出现的泡沫是在2000年-2006年之间,然后,我们也以人为的方式发展建造业,而且也让我们在工资、公共服务、雇佣人员等方面大幅增加,但是这是难以持续的,只是短期现象。”布鲁顿表示。在01-06年这六年期间,爱尔兰公共行业在G D P中所占比例为29%,而德国只占19%。同时房价也在不断攀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坚持开放和双轮驱动 “如果说当时中国没有能力进行财政刺激政策,没有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对世界都是更大的危机。”埃内斯托·塞迪略如是说。 中国现在是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问题是,站在危险十字路口的中国应该如何寻找“新出路”?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新动力在哪?应该“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 在五年,甚至是更远的十年前,对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势问题上,意见分歧的人们被分成了两拨,一拨是唱衰派,一拨是乐观派。作为乐观派的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笑称自己是坚定的乐观派,但是“依旧低估了中国经济”。 项兵认为,中国如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其关键在于中国经济的开放性。如果说,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带动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等收入的国家行列,那么保持经济的开放性同样是跨越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目前,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开放性颇受瞩目,这不仅体现在国内过半的出口由外资提供,也体现在多样化的企业管理形式上。 “目前来说中国可能是唯一能够允许各种形式的管理在我们的土地上发扬光大的大国”,项兵认为,日本、美国、韩国、欧洲之所以都可以在中国做生意做得如此之好,“原因在于没有一个模式能够占主导。” 除了拥有高度的开放性外,双轮驱动也是不得不提及的一方面。“民企其实是在各种不公平的政策下茁壮成长起来的,G D P中民营企业贡献了55%,就业机会民营企业贡献了80%。面向未来,只有民营企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这一点来说我不赞同国进民退,民营企业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