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了解,今年5月初,证监会就通报在10余家涉及老鼠仓的基金管理公司中,有两家涉及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通报称,2009年2月至2013年5月,犯罪嫌疑人曾某利用担任某保险公司权益投资部门总经理的职务便利,管理人寿资产和人寿养老企业年金账户的122个股东账户并负责进行股票投资。金融行业的“捕鼠”风暴,正迅速向保险行业蔓延。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硕鼠”潜伏4年
5月13日,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 “平安北京”公布,某保险公司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曾某借职务之便建老鼠仓,已被检方批准逮捕。
警方通报称,去年8月,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接到证监会反映线索,北京公安为此走访大量相关人员,多次赴上海、深圳等地进行取证、调研、梳理上万条嫌疑人证券、银行账户的股票交易及资金转账记录,最终确定嫌疑人曾某,今年3月25日,北京警方将曾某抓获。
媒体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曾某为中国人寿养老公司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曾宏。国寿养老2012年年报显示,曾宏现年43岁,有12年权益类投资经验,先后在中国人寿湖南分公司、国寿集团投资部、国寿资管等中国人寿系统内的多个部门任职。案发后,国寿养老已将“专职企业年金投研团队人员”名单中曾宏的名字剔除。
前述知情人士透露,曾宏于2013年5月离开国寿养老。
投资收益四年缩水八成
从国寿养老公布的数据来看,在过去四年,国寿养老投资收益的缩水幅度达到80%。
媒体查阅国寿养老年报获悉,2009年,国寿养老的投资收益为1.61亿元,但到2010年即下降为1.46亿元。而到2013年,投资收益已下降至3483.94万元,仅相当于2009年的21.6%。
这一点与中国人寿其他公司存在明显的差异。
上市公司中国人寿的年报显示,2013年,公司的总投资收益为959.11亿元,较2009年的628.07亿元增长了52.7%。而另一家国寿旗下子公司国寿财险2013年的投资收益为12.6亿元,较2009年的7.21亿元增长了74.7%。
根据警方通报,这一时段与曾宏在担任国寿养老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期间,进行违规交易的时间不谋而合。
具体而言,国寿养老权益类投资收益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出现在2011年和2013年。其中在2011年,国寿养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收益由2010年的1.24亿元骤然缩水至2011年的1297.2万元;在2013年,这一收益则由前一年的1465.39万元缩水至2013年的455.16万元。
根据会计统计准则,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为企业长期持有的股权、债券等权益类资产,既是曾宏担任国寿养老权益类投资部总经理期间主要掌管的资产,也是“老鼠仓”的主要衍生点。
尽管目前尚无证据证实国寿养老的投资收益缩水与曾宏的内幕交易有着必然的关联,但作为执掌国寿养老数亿元资金的权益类投资部门负责人,面对巨额的投资收益缩水,曾宏显然难逃其咎。
北京某资管中心合伙人告诉媒体,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跟公募基金的功能本身区别不大,股票交易的流程也几乎相同,一般都是由研究员负责选股,提交给资管经理来决策后,再命令操盘手去交易。
因此,研究员和操盘手尽管可能成为老鼠仓的同伙,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决策的资管经理身上。
提示:通过上面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各险企对于投资业务有很严格的风控,对“老鼠仓”其实是束手无策,隐秘的内幕交易很难被发现。但国寿养老高管涉老鼠仓被抓,保监会掀排查潮。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