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一直以来都是深受大众的喜爱。
《我不是药神》这部被戏称为最佳保险宣传片的电影,带火了健康险。
说到医疗险,一是社会医疗保障,二是商业健康险。虽然商业健康险的广告铺天盖地,但不可否认,更适合做药神的,仍然是国家医保。就拿电影中的格列卫来说,2017年2月,格列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报销比例可以达80%左右,这才从根本上缓解了天价问题。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建立,讨论多年的“三保合一”得到了顶层设计,医保待遇的平等化也终于在制度上固定下来。
虽然医保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但具体到每个家庭,应对重大疾病的自费花销依然是沉重负担。尤其是现在典型的4位老人+2个大人+1~2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一次重疾的花销很可能拖垮整个家庭。前段时间火爆朋友圈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就暴露了这一严重问题,中产抗过一次大病的花销也很艰辛。重疾险的开发人伯纳德医生说过:“医生只能拯救一个人的生理生命,却不能拯救一个家庭的经济生命。”后来,伯纳德医生和南非Crusade人寿保险公司合作,在1983年8月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重疾险产品。
1995年我国引入重疾险,一开始作为寿险的附加产品,并不被重视。新世纪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健康需求开始崛起。2001年的“中国50城市保险市场调研”显示,健康保险是未来三年里中国城市居民最希望购买的商业保险产品。
保险业于2003年出台《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2005年前后人保健康等四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开业,2006年颁布《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然而,当时的健康险供给与大众需求严重不匹配,过于低端或过于高端。2007年发布《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严厉规范重疾险,2012年前后,寿险面临银保新政、严监管、退保潮多重压力,遭遇滑铁卢,保险公司开始关注健康险。这一年既是寿险业转型之年,也是健康险崭露头角之年。自此之后,健康险增速持续高居行业平均之上。
2013年,《重疾表》出台,奠定健康险数据基础。2014年,既是保险新国十条出台之年,也是《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发布之年,商业健康险被纳入国家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出台,商业健康险被定位为医保体系支柱之一。
2017年寿险、健康险、意外险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16%和4%,但2011年以来健康险的增速显著高于寿险,2011-2017年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的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12%、31%和19%,健康险的保费占比从2010年的6%提升至2017年的16%。2017年,健康险保费(剔除和谐健康)同比增长36%,大幅高于寿险(23%)和意外险(21%)。目前上市保险公司均将健康险等长期保障型业务作为发展重点。
2018年7月2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发布《中国商业健康保险问题研究及政策建议课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14年以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空前活跃,商业健康保险成为商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现状来看,目前经营健康保险的公司共有149家,包括6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75家人身险及养老险公司和68家财产险公司,在售产品共4283款。
未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民健康需求不断上升,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也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报告》预测,若以2012年至2017年间保费收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38%为依据,可以预计到2020年时,健康保险市场规模将超越1万亿元。假设2020年保险渗透率达26%,人均每单保费将增长到3500元,市场规模将达1.3万亿元。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情况与其政策定位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尚未达到“新医改”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要求,也难以完全满足广大群众对多层次医疗市场的需求。一是目前商业健康险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4000多种产品之间雷同程度较高。二是医疗费用管控能力薄弱,商业保险公司很难建立可以影响医院医疗行为和医药费用的深层次合作机制。三是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不足,许多保险公司对于新型的管理式医疗产品、长期护理产品开发兴趣大,但实施条件不足、观望多、实践少。
随着基因诊断、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快速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商业保险公司未来将全面参与到全民医保体系建设之中,在推进医疗保障扩面、提标、控费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配合政府构建“基本医疗+大病+补充+医疗救助+长期护理保险+健康管理”的多层次保障链条。
提示:在医保的基础上,商业保险也必不可少。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