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保险业实现了双位数的年均增长率
8月18日,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北京保险研究院等机构主办的 “2016中国保险业发展年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会上指出,“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建设现代保险强国的关键时期,保险业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妥善处理保险业快速发展和所带来的问题、保障属性和金融属性、企业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放开前端”与“管住后端”、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保护股东权益的六大关系,把保险事业持之以恒地推向前进。
项俊波表示,十八大以来,保险业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发展势头强劲,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监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从2012年到2015年的数据来看,保费收入从1.6万亿元增长到2.4万亿元,行业利润从441亿元增长到2824亿元,保险业总资产从7.4万亿元增加到12.4万亿元。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17.5%、20%、37.3%,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一个亮点。这三年来我国保险市场规模连续超过德国、法国、英国,从全球第6跃居第3位。2016年上半年保费收入达1.9万亿元,全年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项俊波指出,保险企业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保险企业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保险服务需求,让保险发展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实现“保险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保险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保险扶贫既是保险业保障改善民生、助力全面小康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能推动保险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运营模式,从而全面提升企业发展能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会上作主题演讲时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险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保费收入和资产规模迅速壮大,业务结构不断优化,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保险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球排名跃升为第三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过去5年,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各地区各行业走势明显分化的情况下,保险业仍然实现了双位数的年均增长率,成绩十分亮眼。
“除了财务指标之外,更重要的是,保险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功能进一步凸显。不论是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和支农惠农等领域,还是在自然灾害救助和道路安全管理等领域,我们都能看到保险业扮演着日益活跃的角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王一鸣表示,在服务小微企业发展和支持创业创新活动方面,保险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例如,在多地实施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通过开展有效的银保合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王一鸣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保险业要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大局的能力,一个重要前提,就在于保险业的改革与转型能否顺利推进和落实。我国正在推进的经济转型,是世界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和阵痛前所未有,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新兴市场脆弱性上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财政金融风险概率上升到情况下,要解决这些问题,惟有通过深化改革,矫正市场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在更高水平上重构新平衡。对于保险业来说,不论是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带来的新挑战,还是有效化解以往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风险,改革与转型都势在必行。
王一鸣表示,保险业作为社会稳定器、经济助推器的功能不断加强,已经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认可。“十三五”时期我国保险业的转型与发展,还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最新创新成果,是“十三五”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保险业在推进改革与转型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这五大发展理念,并转化为具体行动。要践行创新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促进创新与监管的相互协调;践行协调发展,补齐保险业短板,让人们享受更多保险服务;践行绿色发展,开发绿色保险产品,完善巨灾保险制度;践行开放发展,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增强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践行共享发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让保险发展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确保差异化发展。记得项俊波主席曾经说过,要确保“保险姓保”,对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所谓“保险姓保”,本质上是指要确保保险业不同于其他金融部门的差异性竞争优势。在现代化社会里保险并不是唯一全方位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金融部门,银行、证券、基金等同样也在不断扩展其功能和触角。然而,保险与银行、证券等相比具有鲜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正是保险业经历漫长的发展历史业已成为一种被全球广泛接受和使用的金融服务的根基,这种差异性也是确保保险之所以成为保险,而不是类银行、类证券的根基。要在差异性而不是同质性的原则下推进保险业的发展,这意味着要健全保险业的保障功能,而不是一味发展理财功能;要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作为长期、稳定、低成本资金来源的独特优势,而不能与一般的短期化的投机资金混为一谈。
第三,建立政府和市场有效合作关系。在“保险姓保”这句话之后,我还想补充一句,即保险不姓 “包”。“保险姓保但不姓包”。为什么要强调保险“不姓包”呢?因为保险本质上是一种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有一定的条件和局限性,保险业不能包打天下。例如,虽然我们常说保险的主业是承保风险,但并非所有风险保险业都会承保,只有那些商业上可保的风险才属于保险业的经营范围。换句话说,保险业也有其自身局限性。保险业要有效发挥功能和作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和市场的有效合作。在农业保险、大病保险、巨灾保险等许多领域,我们都能清楚看到这一点。如何明确政府和市场各自的功能和边界,我迫切期待看到保险业在这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积极探索。
第四,严格防范和控制风险。传统上,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等相比,保险业并不被视为是具有系统性风险相关性的金融机构。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国际集团(AIG)、债券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的经历改变了这种观念,人们开始意识到,保险业在系统风险的总爆发中,既可能是风险的承受者,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担当起风险的引发者和放大者的角色。尽管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通过偿付能力、保险保障基金等机制的建设在风险防范与化解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保险业的风险有上升和加速积累的态势。一些新模式、新业务使得保险业与实体经济以及其他金融部门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也因而有所提高。正因为如此,必须高度重视保险业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加强保险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和微观审慎监管体系建设,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作为保险业的一项优先任务。
王一鸣表示,“十二五”时期,中国保险业高举改革与发展大旗,取得了一系列不凡的业绩,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铸就了保险大国的基业。“十三五”时期,保险业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改革与转型的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保险业要肩负起从保险大国迈向保险强国的历史使命,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书写新的时代篇章,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会议发布了《转型与发展:迈入“十三五”的中国保险业(2016)》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对《报告》进行解读。该《报告》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北京保险研究院、波士顿咨询公司等机构组成课题组,围绕 “十三五”时期如何建设保险强国这一复杂命题,深入研究,历时半年,形成研究报告并结集出版。《报告》分为九个子课题,内容涵盖保险强国评价体系、“十二五”回顾与 “十三五”展望、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相互保险公司发展路径、保险企业创新模式、寿险业转型升级、寿险证券化、“偿二代”监管制度等一系列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