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费率(具体费率各地存在差异)表2:医疗保险费率(具体费率各地存在差异)社保基金缺口情况2017年总体社保基金缺口若仅从纯社保收入、待遇支出来看,2017年本期,我国社保基金总体亏空5157.81亿元,其中养老基金亏空3457.8亿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亏空4282.19亿元,生育保险基金亏空156.31亿元。
近五年来,五险参保人数逐年增长,其中医疗保险增幅最大,年复合增速达 19.8%,其他四险参保人数基本维持3-4%年复合增速。
从绝对人口覆盖来看,2017 年养老险参保人数 9.15 亿人,医疗险参保人数 11.77 亿人,失业险参保人数 1.88 亿人,工伤险参保人数 2.27 亿人,生育险参保人数 1.93 亿人。2017 年我国总人口为 13.95 亿人,劳动就业人口 7.76 亿人,城镇就业人口 4.25 亿人。以总人口为基数,医疗保险覆盖率达 84%,剔除 0-14 岁人口,以 11.57 亿为基数,养老保险覆盖率达 79%。以城镇就业人口为基数,失业险、工伤险、生育险覆盖率分别为 44%、54%、45%。
由此可知,我国五险参保人数覆盖规模离全民参保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社会保险基金主要包括五大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 失业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居民基本医疗保 险基金。
除医疗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合并建账及核算外,其余各项基金分别建账及核算,从而保证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形式侵占或者挪用。
企业和个人在缴纳五险时按照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基数,再根据不同险种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缴纳。各险种缴费比例一般如下:
1、养老保险:单位 16%,个人 8%;
2、医疗保险:单位 8%,个人 2%;
3、失业保险:单位 2%,个人 1%;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各在1%左右,个人不需要缴纳。全国各地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大体相同,但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会微调各险种的缴费比例。
表1:养老保险费率(具体费率各地存在差异)
表2:医疗保险费率(具体费率各地存在差异)
2017 年总体社保基金缺口
若仅从纯社保收入、待遇支出来看,2017 年本期,我国社保基金总体亏空 5157.81亿元,其中养老基金亏空 3457.8 亿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亏空 4282.19 亿元,生育保险基金亏空 156.31 亿元。从时间维度来看,2013-2017 年当期总结余亏空持续放大,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缺口尤为可观,基本依赖于财政补贴给付支出需求。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中一部分收入来自于财政补贴,2017 年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 5.84 万亿中,有 1.24 万亿(约 21%)来自于财政补贴,而本年的收支结余为 9,784.58 亿元,说明社会保险中五项保险保费大致有 0.26 万亿的缺口需要通过财政补助来弥补。近年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中的财政补贴金额也在逐年增加,占比稳定维持于 20%左右。
2017 年各省市社保基金缺口
从各省市地区角度看社会保险基金缺口,当前我国仅有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地出现缺口,其余省市不存在缺口。
2017 年各省市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在社会保险基金各个科目中,资金缺口最严重的为养老保险基金,从各省市收支数据来看,存在实际缺口的地区分别是东三省地区、人口大省山东、青海省以及湖北省。收支盈余最多的两个省市分别是广东省和北京市,这两个地区由于外来劳动力大量涌入,当期社会保险缴纳较多,因此结余相对较多。
从各省市累计结余来看,除了广东和北京可用月数分别为 56.97 个月和 36.91 个月以外,其余各省均小于 20 个月,而黑龙江省自 2016 年开始,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就已经用完了,近两年都是依靠财政支出进行弥补,压力较大。
从养老基金纯保费收入口径来看,除成都之外,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北京、武汉、济南、青岛、大连、厦门城乡居民养老基金都存在缺口,且上海、北京的缺口最大;武汉、青岛、大连职工养老基金存在缺口;杭州、北京、济南、青岛、大连、厦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基金存在缺口。说明若无财政补贴收入的支持,大部分城市的养老保险基金将入不敷出。
从医疗保险基金纯保费收入口径来看,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北京、成都、武汉、济南、青岛、大连、厦门都存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缺口。说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基本依赖于财政补贴收入覆盖支出。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成不可逆发展趋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也在逐步放大。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 2019-2050》,通过情景分析对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 2019-2050 期间的表现进行了精算模拟,进而为我国养老保险的顶层设计、调整提供理论支持。
2019 年国办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方案指出各地可将现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下调到 16%,在此政策背景下,确立基准方案:即假设全国企业缴费率由目前大多数省份的 19%一步到位降至 16%,而低于 16%的个别省份从 2022 年开始每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最终统一为 16%。在基准方案下,我国社保基金当期结余将在 2028年首次出现负数,累计结余将在 2035 年全部耗尽。
放眼国际,老龄化国家如丹麦、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新加坡都已启动延迟退休方案。在基准方案基础上,若增加延迟退休条件,据测算,延退可明显增加参保职工数(至 2050 年,相较基准方案提升 20%),同时,参保离退休人员明显减少(较基准方案减少 24%),基金收入同步增加(增加 5%),基金支出同步减少(减少 21%),累计结余将于 2042 年耗尽,推迟了 7 年。由此可知,提高企业缴费费率和延迟退休方案或可暂时缓解当下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的缺口困境,但仍未能根本逆转老龄化趋势下养老基金收不抵支的现状。
下调养老金给付增速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 1994 年发布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55%是养老金替代率(人均养老金/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警戒线,若养老金替代率低于这个数据,那么退休者的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自 2005 年起,政府每年按照 10%的幅度调整基本养老金水平,维持了 10 年后,2016 年养老金增幅被调低至 6.5%,2017 年则进一步调低至 5.5%,2017 年,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为 49.99%,已低于国际警戒线。国家下调养老金给付增幅更多地也是在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大背景下出于“节流”的考量。
养老渠道多元化
目前,我国养老体系主要包括基本养老金、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金三大类,其中基本养老金约占 7 成,企业/职业年金受限于覆盖面(多为大型国有事业单位员工),占比约 3 成,而个人商业养老金普及率则更低,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在基本养老金入不敷出的现实背景下,应积极开拓个人商业养老金的补给来源,为社会养老提供充分保障。
社会统筹是指社会保险基金在大范围内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统一征收、统一管理、在属地范围内统一调剂使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加快省级统筹的基础上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2018年6月13日的国务院政策例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表示我国将加快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工作,2020年要全面实现省级统筹,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打好基础。当前我国基础养老金统筹层次较低,实际统筹层次仍然停留在县(市)一级,虽然部分地区也已实现省级统筹,但距离真正的全国统筹的目标还很远。
养老保险统筹现状
2018年5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决定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自2018年7月1日起实施。根据审计署公布的相关报告指出:在2017年,审计的9个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8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总体收大于支,但省级统筹在一些地方落实还不到位,6个省有60个市2017年当期结余554.25亿元,而省内其他45个市当期缺口460.55亿元。据《中国养老精算报告》显示,除北京、上海、天津、陕西等少数省份实现了省级统收统支外,全国其他大部分省份基本上都停留在县(市)级的统筹水平。
养老保险统筹阻力
1、各省市之间年度结余的不一致造成的不公平
在全国统筹的制度下,各省由于每年结余总量不一致,造成各省交给中央的社会保险基金存在差异,存在盈余的省市缴纳的多,这部分资金用来补贴存在缺口的省市,造成对全国统筹基金贡献多的省市和依靠全国统筹基金补贴的省市享受的待遇一样。因此实际存在年末结余的省市推进社会保险统筹的意愿不强,而没钱存在缺口的省市推进社会保险统筹的呼声高涨。
2、各省市之间缴费费率和缴费基数的不一致,造成地区之间不公平
有些省市社会保险缴费费率较低、有些省市费率较高,而通过全国统筹以后,大家的社会保障待遇一样,因此会增加全国统筹的阻力。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趋势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加剧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未来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会愈来愈大。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更是深化了养老代际矛盾,且从近几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总体收支情况来看,纯保费收入都未能覆盖支出,依赖于政府补贴。从各省市地区养老收支均衡的角度来看,因缴纳社保的人数、保险费率、缴费基数、领取养老金的人数等因素都存在差异,导致各地养老收支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鉴于全国统筹上的阻力,或可考虑通过结构性改革实现全国统筹,改革思路有二:
1、改造现行“统账结合”模式,实行国民年金(全体退休人员发放统一定额的养老金,不涉及跨区统筹)+个人名义账户(个人产权性质,不存在跨区统筹)式的“新统账结合”制度,既可消除统筹障碍,也可以增强制度的缴费激励性和财务可持续性。
2、维持“统账结合”制度不变,改革养老金待遇计发规则,建立关联型养老金。即养老金待遇水平不再与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挂钩,而是从养老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称的基本原理出发,个人退休时的养老金待遇应基于个人缴费、多缴多得,精算平衡。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时,转移的仅是社保账户中的参保信息,与资金转移无关,无论在何地领取养老金,都是基于个人的历史缴费。
养老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从国家层面实现统筹调剂将有效缓解养老基金常年亏空的省市地区。因此,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
据《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显示,假定现行参保人口、工资统计口径和 27%(企业 19%+个人 8%)费率等参数完全坐实情况下,养老保险费全额征收比目前实际征收的数字高出三分之一。这个结论是支持基本养老保险降费的主要依据,全国基本养老保险有最高 8 个点的左右的降费空间。
受参保缴费人口结构(2017 年全国城镇企业基本养老覆盖 3.5 亿人,实际缴费占比约80.1%)和社保缴费基数依据的统计工资口径(私营与非私营的企业加权平均)因素影响,2017 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费率=当年度征缴收入/实际缴费人口/社会平均工资=22.5%。相比 27%,全国平均费率有 4.5 个点的下调空间。
因此,在现行制度下,在坐实缴费基数、不扩面的情况下,理论降费空间为 4.5%;在坐实缴费基数、扩面 10%的情况下(即将 10%的参保未缴费的人纳入进来),基本养老保险的理论降费空间为 7%。
由此可知,伴随着社保入税的逐步推进,合规参保人数将得到保障,在扩面的基础上,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仍有下浮空间。现行从 19%降至 16%,直降 3 个点,理想状态下,仍有 4 个点的空间。
社会保险是一种缴费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目前,我国社保总体覆盖率仍较低,其中,医疗保险覆盖率最高达 84%,养老保险覆盖率达 79%,失业险、工伤险、生育险覆盖率分别为 44%、54%、45%。总体社保基金 73%来源于社会保险费收入,21%来源于政府补贴。社会保险费收入中,64%来源于养老基金,30%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社会保险支出中,64%用于养老相关支出,32%用于医疗相关支出。养老和医疗是社保基金收支两端的重要组成部分。抛开政府补贴,我国社保基金自 2011 年开始出现入不敷出,缺口也主要集中于养老和医疗两块。
2019 年 4 月,国务院下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方案核心主旨可归纳为降低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3 个百分点),加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中央调剂,稳步推进社保入税。在确定性的养老基金入不敷出和下调单位养老缴费比例的前提下,社保征缴合规是必然方向,提供旨在降低企业社保成本的灵活用工产品或是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新政下的机会点。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