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目前,全国只有10%的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但10年之后,这个数字将翻番,到本世纪中叶,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国大陆人口年龄将超过60。如何能让大批将要告别年轻的国民安享晚年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目前所面临的最紧要,最棘手的问题。
为了应付老龄化危机,中国急需建立起一个功能完善、规范而且高效的全国养老金系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单单靠制定规则和设立养老金账户是不够的。事实上,中国已经采取了这样的对策,但却收效甚微。已经实施的养老金办法未能缓解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威胁,反倒暴露了国家养老金津贴制度的众多弊病。正如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前负责人皮耶特·伯特利尔(音)所言,“中国的养老金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资金不足,覆盖面小,地区分配不平衡、系统支离破碎等等问题。”
要想解决全国养老金这些问题,政府必须增加对养老基金的资金投入,并且为这些资金指定专门管理人,加强对养老基金运筹过程的监控和保护。与此同时,必须将养老基金与健全的投资机制结合起来,这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必须从现在开始推进中国金融服务行业自由化和资金市场的发展。否则,中国政府就不得不去面对千百万老年人的满负牢骚。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照顾年迈人群的需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过。和各个时期当时的青壮年人口相比,中国的退休人数非常稀少,对全国养老金以及其他老年福利的需求量也不大,国营单位负责为自己的退休员工提供生活保障,这也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人们工作一辈子所给予的报偿。
然而,这种养老制度并不能长此以往。中国政府渐渐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出生率在低谷徘徊,青壮年工作人群无力支付数额庞大的养老金费用是迟早要出现的问题。
对于传统养老制度将无法适应必将来到的老龄化这一事实,中国政府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认识得很清楚。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开始调整过去的退休制度,转而实行现存的养老基金方式,即要求工作人员在退休之前开始为自己的养老费用积攒资金,自己负担退休后的生活花费。
从旧的退休金制度向新的养老基金积累方式转换出现了不少资金问题:如果说现在的工作人口可以为自己年老后的生活积攒养老金,那么谁又来为现在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提供养老金呢?谁又能够为那些即将退休,而又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余生积存养老金的人提供生活保障?
对于全国养老金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尚未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然而,这些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情况就会变得更加严峻,问题本身也就变得更加棘手。按照1997年的养老金改革办法,国营企业应该继续为现存的退休职工颁发养老金,同时定期为在职的员工储存一定数量的养老基金。这种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在中国的部分地区,一些国营企业必须将全部收入的四分之一用于养老费用。
全国养老金制度正在不断改进之中,在政府的努力之下,改革初见成效。在过去的两年间,为数众多的资深国外资产管理者到访北京和上海,向上任不久的中国独立养老基金管理者传授关于养老基金管理的专门经验,同时商讨关于建设合资企业的事项。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其中包括将大约3兆人民币的资金通过股票基金的形式转化为国家持有的养老金股份。
当然,如果中国政府要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为数千万计的退休职工提供足够的养老津贴,她必须立即着手进行资金市场的改革。前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伯特利尔认为:“全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不仅仅是迫在眉睫,而且情况还十分复杂。国家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与资金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要想改革成功,两者缺一不可。”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