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如果选出一款传播度最高的保险产品,“惠民保”当之无愧。
据银保监会披露数据,2020年共有23个省份179个地市推出相关产品,累计超4000万人参保,保费收入超50亿元。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惠民保即成为补充社保、连接商保的重要版图。
也就是说,从惠民保呱呱落地之日始,各地政府部门、医保局、保险公司、第三方健康科技公司等均积极参与其中。作为一款普惠性质的产品,政府参与度较高,是惠民保规模快速扩张的决定性因素,能够更好地获得客户的信任;另外,自身低门槛、低价格的特点,也是惠民保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销量关键。如2021年4月末推出的上海“沪惠保”,仅上线三周的时间,投保人数就超过了500万人。
政府鼓励惠民保的初衷是希望有效缓解医保资金支出金额过快上升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惠民保是为解决基本医疗和商业医保之间在覆盖人群、产品责任上存在的断层而设计的衔接基本医保的产品,具有明显的互济性、福利性和普惠性,可以避免老百姓发生医疗支出,切实解决部分人群的医疗保障需求。
不过,当下惠民保的火爆也表现出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与老百姓现实支出方面的“短板”,“广覆盖、保基本”的基本医保难以满足下沉市场的保险保障需求。根据国家医保局的数字,2019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实际支付比例分别为75.6%、59.7%。根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现金支出占比为28.36%,相比2001年的59.97%已经取得了巨大改善,但是仍然尚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15%至20%的理想目标水平。这也反映出在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我国老百姓的医疗负担仍然较大。
在一些人看来,惠民保的“闪亮登场”多少有些饮鸩止渴的意味。对投保人而言,惠民保是减轻高额医疗费用负担的有效途径,以低保费撬动高保障,并提供增值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唤醒居民保障意识的当下,具有较高吸引力;对各地政府而言,惠民保是缓解医保收支压力的一种尝试;对保险公司而言,惠民保提供了更多个人客户触点;对于第三方平台而言,参与惠民保运营是重要的市场机遇。
然而,在“医保局主导、政府指导”和“居民普惠受益”两极下,要实现“保险公司盈利”的难度较大。
从落地情况看,目前惠民保发展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普惠性和公平性有待改善。二是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后续持续提升惠民保产品的商业性经营色彩。例如,在产品保障范围、产品价格设定上提升保险公司话语权,并在续保条款、浮动费率、投保范围上做出更符合商业保险的承保设定,各地政府探索开放脱敏后的医保数据,以推进医保与商保的数据共享、建立行业规范等。
由此可见,尽管惠民保可以起到对基本医疗的补充作用,但作用有限。回应百姓的诉求,惠民保做不了“急就章”,而且保障期限只有一年,能否持续还是个未知数,更不可能解决基本医保报销之后的负担。就算购买了惠民保,对高额自负医疗费用承担能力相对薄弱的参保体来说,本质上并未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而在年轻人看来,对惠民保需求不大,更何况惠民保要想保持其持续性,对风险控制和费用管控均提出较高要求,这需要惠民保与医保、医院之间实现数据共享,降低其风险系数。然而,这个过程道阻且长。
惠民保目前正在推广的初期阶段,费率的充足性尚有待考验,各地试点应尽量避免哄抬公众对惠民保的期待,以防出现大起大落的后果,影响百姓的信任感。提高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政府有关部门应俯下身去,从惠民保的火热以及涌现的问题中,反思我国基本医保的不足,加快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同时,也希望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下,惠民保产品能够持续地给老百姓带来真实惠。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