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治疗费用给家人添麻烦,少数老人在摔倒时会讹诈好心人。这种不和谐的现象有望随着老人意外险的推广而减少。新快报记者昨日从广州“银龄安康行动”启动会获悉,明年起,年满60周岁的广州特困户籍老人和常住老年人将可享受24小时不限地域的意外伤害保障。广州推出老人意外险并非首创,去年北京市已经推出该险种,一些城市也陆续跟进效仿。这些举措均由政府从不同的经费渠道中买单,老人在发生意外伤害时,或可以领取一次性的赔偿金,或可以享受到医疗和护理补贴,这样的保险机制可以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几乎每一个城市推出老人意外险时,都打出了鼓励好心人敢扶老人的招牌,甚至堂而皇之地将老人意外险称为“摔倒险”。
从一定意义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仓禀实而知礼仪,物质条件可以奠定道德坚实的社会基础,见倒不扶担心被讹从另一个角度反衬出老年群体保障的缺失。但是客观来说,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的衰退,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并且很多的意外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社会公共生活中,意外引发的关联权益冲突,通常成了共同不可承受之伤。基于这些客观的风险,社会对待老人变得尤其敏感,让老人们变得“惹不起”,从而敬而远之,老年人也因此处处不便。如老人摔倒不扶的纠结,既是道德的风险,同时也是老年人权益的风险。老年人摔倒需要有一个治疗与护理的补偿机制。
此外,相对于道德的危机,老人公共服务中的种种歧视更值得关注。比如,乘车、出游、乘机等社会活动中,老年人处处受阻的现象不胜枚举。去年,国内一位84岁的老人搭乘飞机时,被航空公司要求填写说明单,单子上写明如果自己死在飞机上,则航空公司不负责任,即所谓的“乘机死亡免责书”。这些歧视,核心症结是老年人有别于常人风险,缺少有效的平抑机制,在服务中对责任的推诿。老年人受歧视不止让尊严受伤,也使得一些应受到的服务,遭遇到风险的壁垒。如老人意外伤害的赔偿,一直都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养老服务的低收益,意外伤害高额的赔偿往往都是得不偿失。
同时,一些养老机构看人打发,经营服务“选老人”。养老服务缺少风险分摊机制,客观上造成了老年人有钱都买不到服务的尴尬。老年人作为特殊的群体,其因机能退化产生的客观风险,具有对风险保险机制更刚性的诉求。尤其是老龄化社会到来,很多的风险都将转化成医疗、照料护理的需求,这是最现实的经济成本问题。所以,别给动辄给“老人意外险”贴上道德标签,单纯给扶不扶“解套”不是老人需求的正选。针对老年人必然发生的意外伤害,需要有完整的保险体系,一是个体生活中风险的补偿机制;二是针对向老人提供服务的机构,如养老院、旅行社等,提供服务中可能发生风险赔付的保障机制。政府应当加强与商业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财政补贴、社保支付、社会捐赠、彩票公益基金支付等方式,实现老年人投保的全覆盖。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